對于膳食纖維,很多人和我一樣,有很多疑問。由于膳食纖維所包括的組分非常復雜,而所用的檢測方法至今尚未標準化,因此它的準確定義也未能確定。但作為“第七大營養素”,膳食纖維優越的生理功效和加工特性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所重視,因此無論對于普通消費者還是生產企業來說,正確認識膳食纖維都很有必要。
膳食纖維是什么?
1998年美國谷物化學師協會(簡稱AACC)成立了一個膳食纖維定義專門委員會。1999年11月2日,在第84屆AACC年會上舉行專門會議對膳食纖維定義進行了討論,最后確定定義如下:
膳食纖維是指能抗人體小腸消化吸收,而在人體大腸能部分或全部發酵的可食用的植物性成分、碳水化合物及其相類似物質的總和,包括多糖、寡糖、木質素以及相關的植物物質。膳食纖維具有潤腸通便、調節控制血糖濃度、降血脂等一種或多種生理功能。
從AACC給出的定義可以明確膳食纖維的主要成分,膳食纖維是一種可以食用的植物性成分,而非動物成分,根據目前的分析方法測出的膳食纖維的組份大致分為以下幾類:
總膳食纖維(TDF):包括所有的組份在內如非淀粉多糖、木質素、抗性淀粉(包括回生淀粉和改性淀粉)以及美拉德反應產物等。
可溶性膳食纖維(SDF):包括果膠等親水膠體物質和部分半纖維素。
不可溶膳食纖維(IDF):包括纖維素、木質素和部分半纖維素。
非淀粉多糖:食物樣品中除去淀粉后,殘渣用酸水解成中性糖,然后用氣相色譜(GLC)或高效液相色譜(HPLC)定量檢測其總和,即為非淀粉多糖,或用酶解方法檢測,包括纖維素、半纖維素、果膠及可溶性非纖維素的多糖。
膳食纖維是粗纖維嗎?
很多人對膳食纖維存在誤解,甚至認為粗纖維就是膳食纖維。其實膳食纖維一詞在1970年以前的營養學中尚不曾出現,當時只有“粗纖維”之說,用以描述不能被消化的、吸收的食物殘渣,且僅包括部分纖維素和木質素。通常認為粗纖維對人體不具有營養作用,甚至吃多了還會影響人體對食物中營養素,尤其是對微量元素的吸收,對身體不利,一直未被重視。此后,通過一系列的調查研究,特別是近來人們發現,并認識到那些不能被人體消化吸收的“非營養”物質,卻與人體健康密切有關,而且在預防人體某些疾病如冠心病、糖尿病、結腸癌和便秘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與此同時,也認識到“粗纖維”一詞概念已不適用,因而將其廢棄改為膳食纖維。
膳食纖維包括不溶性纖維和可溶性纖維,粗纖維口感差,包括大部分的纖維素,部分的半纖維素及木質素,主要是不溶性纖維,水溶性纖維口感好一些,用途也比較廣泛。應該說粗纖維是膳食纖維的一部分。膳食纖維體現的是不能消化及吸收的那些化合物;粗纖維體現的是不能被消化液水解的那部分。有很多成分,如低聚糖等,屬于膳食纖維,但不屬于粗纖維。膳食纖維是來自營養學的概念,主要是強調不能被消化吸收那一部分;粗纖維是指不能被酸或者堿水解的那部分。所謂的粗纖維多指木質素,攝取后即會吸水膨脹,增加大便量,刺激腸道蠕動。攝取過多反而會引起大便干燥,產生便秘,攝取過量會妨礙礦物質吸收。
我國膳食纖維產業的前景如何?
2005年以來,我國食品企業在國際趨勢的帶動下推出了許多富含纖維的健康食品,2005年底銷售額突破了50億元,但是,與歐美和日本相比差距甚大!
我國有13億人口,除西部貧困地區外,約有10億人應補充膳食纖維,按每人每天補充6克,則每年需要220萬噸膳食纖維。如果考慮我國約有4000多萬女性和1000多萬老人長期受到便秘的困擾,另有3.6億超重或肥胖人士、1.6億高血壓患者、1.7億血脂異常者、9700多萬糖尿病人,他們對膳食纖維的特殊需求,那么每年膳食纖維的需求量不下300萬噸。而我國現在膳食纖維的年產量不足10萬噸。因此,我國膳食纖維的潛在市場非常大,市場前景非常廣闊,亟待開發。
開發膳食纖維市場,企業要聯合形成合力,從兩個方面做起。一是企業聯合呼吁政府把膳食纖維納入營養標簽中的基本營養素范圍;二是聯合實施膳食纖維科普工程,宣傳群眾,提高對膳食纖維的認知度。
由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協會膳食纖維技術分會和新營養聯合主辦,風信傳媒承辦的2014第二屆中國膳食纖維產業高峰論壇將于5月21日,在北京京瑞溫泉國際酒店舉辦,本屆論壇不僅僅包括以上兩個方面的目的,還將對膳食纖維產業中存在的諸多疑問進行探討并尋求解決辦法,包括:膳食纖維標準的制定,不同類型的膳食纖維如何制定不同的行業標準?膳食纖維在檢測方面的問題,膳食纖維的檢測偏差大問題如何解決?提取的膳食纖維純度如何測定?同時,本屆論壇將會邀請乳品企業、飲料企業和其他食品企業等,共同探討膳食纖維在食品行業中的應用現狀。本屆論壇希望能夠呼吁膳食纖維標準制定者們從企業操作的實際出發,提高標準的精準性與可操作性,為行業發展提供便利。
文章來源:新營養
更多信息,請聯系:
風信傳媒
聯系人:常志遠(13466617592)
電話:+ 86 01 5301 5860
郵箱:pr@windvanemedia.com
風信傳媒PR事業部
北京市朝陽區北四環東路115號三空間寫字樓7號樓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