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全球最大的轉基因農產品生產國,美國的轉基因農作物種植面積今年進入第八個持續增長年。美國農業部全國農業統計局年度種植展望報告顯示,今年轉基因玉米種植面積達 45% ,比去年提高了 40% ;轉基因棉花種植面積由去年的 73% 上升到今年的 76% ;而轉基因大豆的種植面積達到了 86% ,去年僅為 81% 。但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一直是個爭議非常大的問題,其市場也因此一直存在嚴重危機。由于歐洲食品商的長期抵制,美國轉基因農產品出口曾經嚴重下跌。據世界觀察研究所提供的數字,美國對歐盟的大豆出口從 1998 年的 1100 萬噸下跌到近年來的 600 萬噸,玉米出口從 200 萬噸減少到 13.7 萬噸。美國農產品出口損失了將近 10 億美元。
歐盟轉基因標識法即將于本月下旬正式生效,該法規要求所有含有生物技術生產成分的食品和飼料必須帶有轉基因標識,并需提交大量文件。這意味著美國將面臨一個困難抉擇—是否要在世貿組織內就歐盟轉基因標識法對歐盟提起訴訟。目前美歐之間在食品生物技術問題上尚有一起未決的訴訟案例,即美國就歐盟拒絕批準新的轉基因農作物在世界貿易組織對歐盟提出的起訴。美國需要考慮是不是應該再一次冒這樣的風險。最近,白宮正在費盡心機修補在伊拉克戰爭問題上與歐盟之間所產生的裂痕,如果提起訴訟,等于再一次選擇與歐盟敵對的立場。
對于美國農民和農產品生產企業來說,標識本身也許并不是一個大問題。歐盟反對轉基因農作物的聲勢如此浩大,食品商絕不會銷售以轉基因玉米或大豆作原料的食品,所以轉基因標識根本不會在歐盟的食品柜臺上出現。即使真有轉基因食品出現,銷售商也不會給它貼上轉基因標識,而會立即在外包裝上貼上一個骷髏標志。真正令美國農民和農產品生產商憂慮的是歐盟要求的大量文件和檢測手續。他們認為歐盟已開了一個危險的先例,擔心歐盟的態度及其政策規定會被其它國家效仿。美國的擔心不是沒有理由的。最近,對轉基因產品進行標識的國家越來越多。3月 31 日,爭議較大的巴西轉基因標識法在推遲一個月后也終于開始生效。該法規規定,食品中轉基因物質含量超過 1% 就要進行標識。美國農業部官員稱這一傾向為“歐盟病”。他們認為,如果對歐盟的標識法出臺不聞不問,其它國家就會步歐盟后塵,采取同樣的作法。
目前,很多國家對農業生物技術產品仍持懷疑或敵對態度。許多國家已明確表示拒絕進口美國的轉基因農作物,一些發展中國家甚至拒絕美國以轉基因農作物提供的糧食援助。3月底,日本消費者組織及環保組織的代表專程赴美國北達科他州,向當地政府和美國農業部官員遞交了由414個日本團體組織聯合簽名的拒絕轉基因小麥的請愿書。日本是美國北達科塔硬紅春小麥的主要進口國,每年進口數量達5千萬蒲式耳。日本代表表示,由于消費者的堅決反對,日本進口商都拒絕進口美國的轉基因小麥及其產品。為了避免將轉基因小麥帶入日本的風險,日本將停止購買所有的美國小麥,而將進口渠道轉向美國的競爭對手加拿大或澳大利亞。日本只是拒絕美國轉基因小麥的許多國家中的一個。
歐盟轉基因標識規定還將給生物技術農作物的研究帶來影響。美國大豆加工商號召國內種植大豆的農民在培育大豆新品種時采用傳統育種方法,以保證豆油和濃縮豆油中不會出現轉化脂肪,以免在出口歐盟時遇到麻煩。
作為轉基因作物的研制者和推崇者,美國孟山都公司正為尋求對世界第一個轉基因小麥品種使用的合法化而做最后的努力。根據美國北達科他州小麥協會的市場銷售專家透露,該品種獲得美國批準的最后期限可能要到2005年秋季或2006年春天。但是不管怎樣,只要市場有著巨大的需求,孟山都就不會停止對轉基因作物的研究和推廣。
在經歷了漫長的轉基因食品安全性測試及論證后,美國最大的農業生物技術公司孟山都終于在今年 2 月 23 日獲得了中國政府頒發的《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但該公司的產品在世界上其它許多國家仍受到抵制。該公司研究開發的全球第一個耐除草劑轉基因小麥品種目前甚至還未獲準在美國使用。近日,美國小麥種植協會表示,除非該品種的使用能夠同時獲得加拿大的批準,否則不會單獨使用這全球第一個轉基因小麥品種,因為他們擔心采用這一品種后,那些拒絕轉基因農產品的國家會將供貨渠道轉向加拿大。孟山都負責人表示,他們的產品在加拿大已經遇到了非常強硬的阻力,因此他們建議美國小麥種植協會放棄過去的堅持,采用新的變通戰略。據美國北達科他州小麥協會的市場銷售專家透露,該轉基因小麥品種獲得美國批準的最后期限可能要到2005年秋季或2006年春天。
歐盟的轉基因標識規定不僅是美國公司需要面對的一個大問題,而且,從另一個角度看,也是美國貨運商的一個難題。根據這個規定,一批貨物中哪怕只存在極其微量的轉基因 DNA 也要加以標示。這使業內人士感到憂慮,因為一種糧食作物中無意間混入極少量其它品種是很平常的事。例如,已于 2000 年被逐出市場的轉基因玉米 Starlink ,盡管農民停止種植已有多年,但目前其它農作物中仍時常會出現微量的 Starlink 玉米。
美國農業經濟學家 Giannakas 最近的一項研究結果顯示,農業生物技術的命運完全掌握在消費者手里,也就是說,消費者對轉基因食品的態度以及對本國政府決策的影響力對于所有轉基因食品的市場走向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它會影響到農民對農作物品種的選擇,同時也會影響生物技術研究機構的產品定價和新技術開發。研究表明,歐盟的標識規定和市場需求對美國轉基因小麥生產和研究都將產生直接影響。
Giannakas 指出,生物技術所帶來的利益分配也會影響消費者的態度。美國轉基因農作物的種植面積每年都在大幅增加,但到目前為止,消費者還沒有從大量上市的轉基因食品中體會到成本下降或其它直接的好處,反而要考慮這項技術帶來的健康、環境、倫理道德、民族習慣等諸多問題。盡管美國消費者對轉基因食品的批評少一些,但在轉基因食品的上市和標識問題上,農民、生物技術公司和消費者之間的利益沖突將繼續存在,他們對于立法和標識的態度也很少能夠取得一致。
另外, Giannakas 的研究還顯示,在美國,如果強制推行轉基因標識,將大幅度增加食品加工過程中轉基因和非轉基因原料隔離成本,而這些負擔將通過食品零售價的上漲而最終轉嫁到消費者身上。不管是否對轉基因食品進行標識,只要消費者相信轉基因食品確實與非轉基因食品不同,他們就會得出結論,認為生物技術對他們沒有什么益處,一些消費者就會希望轉基因食品被禁止。這個研究結論對于轉基因食品的立法、研究和開發也有重要意義。